外科理论与实践

结缘周记痔科开拓者陆琦教授 

来源:外科理论与实践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23

他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肛肠外科,他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,他创办了《中国肛肠病杂志》。他一生致力于肛肠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,创造了许多的药方和治疗技术,为无数患者带去福音,受到前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题字“痔科元老”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肛肠病启蒙与发展的历史。他还曾先后两次为周恩来总理治疗痔疾而闻名海内外,且因此与总理结下深厚的情谊。

他,就是痔科开拓者陆琦教授。

半个多世纪前的行医故事

现年97岁的陆琦教授头发花白,精神矍铄,说话中气十足,逻辑清晰,实在让人联想不到是一位将近百岁的老人。

在他家的客厅墙上,悬挂着一幅周总理夫妇与陆琦夫妇的合影。这张照片记录了周总理与陆琦之间一段不凡的情义。望着照片,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行医故事,陆老感念:周总理的声音犹在耳畔,亲切又熟悉。

1921年,陆琦出生在温州瓯海,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。受家庭的影响,陆琦从小便立志从医,二十多岁在浙江瓯海医专毕业后成为一名普外科医生,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今后会与肛肠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。直到1951年,同为医生的岳父从日本留学回来,带回的西医书籍自此启发了陆琦对肛肠病治疗的兴趣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前,国内医院没有肛肠科,肛肠疾病患者只能看中医,或是到外科就诊。陆琦在外科看到很多病人非常痛苦,常常是拖到没法正常走路才来医院看病。“肛门周围有非常密集的末梢神经,所以对疼痛感觉非常敏感。”陆琦说,那时治痔疮,除了打吗啡,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,而吗啡一天只能打一次,管不了24小时。他就曾经遇到过扛不住想跳楼的病人。

“看着病人那么难受,很想找找别的法子。”陆琦说,那会儿选择当肛肠科医生,就是出于这个想法。

当时陆琦在瓯海医院的外科老师林镜平看出学生的这份心思,送给他一本英文版的肛肠疾病教材,这本1902年出版的教材一直跟着陆琦。就这样,陆琦自己开诊所,一面行医一面研究,渐渐成为闻名乡里的除痔名医。为了方便给更多慕名而来的各地患者治疗,陆琦把家和诊所都从温州搬到杭州。

遇到各种新病人,陆琦都要研究不同的痔疮疗法,都会拍下照片。这些资料照片有上千张,至今都保存完好。

对于痔病这种复杂而多发的顽疾,我国传统医学历来采用套扎法、冷冻法、药物的内服外用等治疗方法来应对。其中药物的内服外用治疗方法被认为是最简便易行的,但由于内痔生于肛门内里,药物无法直接作用患处,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。所以,上世纪50年代,陆琦开始研究和摸索使用针对内痔的更有效果的药物疗法。

虽然是西医,但陆琦经常打听民间治疗痔疮的各种中药偏方、秘方,他试着将中药粉剂加入甘油调成乳剂使用,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总结,设计出一种能插入肛门的栓剂使其能直达痔核内部,同时辅以适当的药剂,使痔坏死黏膜脱落,也就是“内痔插药疗法”。

对医疗世家而言,独门验方和治疗技术都被视为家传宝贝,几乎不会对外交流和公开。但陆琦却向当时华东卫生部部长打报告,决定公开这个方子。1954年,华东卫生部批复,交给浙江省卫生厅办理,省里让他在浙医二院进行插药实验工作。实验结果显示“治愈率高达97%以上”。1956年,“内痔插药疗法”获中国卫生部颁发发扬祖国医学奖状与奖励。

当药物治疗肛肠病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,陆琦开始着眼于一种更新更快的肛肠病治疗技术,既不用传统开刀手术的大伤口、大痛苦,也不用药物治疗对严重的混合痔、脱垂痔等的不适用性,这就是陆琦设计的“内痔套扎术”,它开创了肛肠病微创治疗技术的先河。

这种内痔套扎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器械,将小型胶圈套入内痔的根部,利用胶圈较强的弹性束扎力,阻断内痔血供,使内痔缺血、坏死、脱落,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。陆琦亲自联系杭州锅炉厂做临床试验,自己取材设计手术工具。经过多次的实验,最终在套扎器里使用电动吸引,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。渐渐地,套扎疗法开始在患者之间口口相传。到了技术相对成熟的时候,套扎用具仅需几分钱,而一台手术几块钱即可完成。1978年,凭借这项创新成果,陆琦在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上获得成果奖,这是当时医疗卫生领域最高的奖项。

不遗余力促学科发展

鉴于陆琦在肛肠病研究和诊疗方面的独到贡献和深厚学识。1956年陆琦被浙江省卫生厅委任为浙医二院肛门外科主任。作为一个新诞生的科室,只有一个医生、一个主任、一个护士和十张病床,条件可谓艰苦,而陆琦和他的同事们却充满了希望,因为这是中国第一个肛门外科,象征着肛肠疾病的诊疗进入新的时代。1957年,浙江大学院系调整,陆琦从浙医二院调到浙大一院,一直在浙大一院工作到退休。

上一篇:浅香山医院普通内外科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