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理论与实践》
聂鑫(右一)正在为病人进行手术
2016年12月2日上午,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。
门诊室里,颌面头颈外科主任聂鑫正在接诊。
忽然,门外一阵“哒哒哒”的高跟鞋声由远及近。
一位打扮时尚的年轻女子走进门诊室。
她的脸上透着几丝红润,脖颈处有一条不易察觉的细痕。
看到女子,聂鑫脸上立即浮出笑容:“刘悦,近来恢复得如何?”
“聂大夫,我差不多全好了,今天来请您复诊!”刘悦回答,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。
而在三个月前,这位年轻女白领却还深陷在对病魔的恐惧之中。
“魔影”
2016年9月8日,大坪医院19组手术间。
下午3点,躺在手术台上的刘悦感觉眼前一片眩晕,呼吸急促。
刘悦并不知道,这场即将展开的手术,能否为自己击退病魔。
而病魔,就盘踞在刘悦的脖子上。
半年前,刘悦在一次洗澡时,无意间触摸到自己右侧颌下有一个蚕豆大小的包块。由于包块不痛不痒,她当时并没有注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刘悦发现自己经常出现吞咽困难,舌头也常感到发直、僵硬。
“莫非是那个包块作怪?”刘悦暗自琢磨,不禁来到镜子前。
聂鑫(左一)和同事探讨医学前沿问题
对着镜子仔细地摸索着颈部,刘悦忽然瞪大了双眼——脖子上的包块,比以前更大了!
于是,刘悦一边疲于应对繁忙的工作,一边到处寻医问诊。
却不想,不少医院都以“手术风险太大”为由拒绝。
频频碰壁之际,原本活泼爱笑的刘悦,开始变得沉默寡言,一天比一天憔悴。
直到2016年8月,刘悦来到了大坪医院颌面头颈外科。
时间一分一秒地在悄然流逝,刘悦回过神时,手术间的时针已指向下午3点15分。
刘悦微微扭动了一下脖子,就感到一个硬块挤压着喉咙,让舌头有些发麻。
这时,刘悦回想起初到大坪医院就诊时,医生告诉她的一句话:“你脖子上长了一个混合瘤,就位于你的咽喉旁,直径达6.81cm。它不仅挤偏了你的气管,还压迫了颈部动脉,造成吞咽和呼吸困难。”
而说这句话的医生,这时就在刘悦身旁。
手术室里,三个穿戴着天蓝色无菌手术服的身影,正在刘悦眼前晃动着。
“对病人进行麻醉!”一个浑厚的男声响起。
刘悦听出了这个声音的主人——主刀医生聂鑫。
随着麻醉药进入身体,刘悦的视线渐渐模糊起来。
而聂鑫,却异常清醒。
对聂鑫来说,自己和同事们即将对病魔进行一场“精确打击”。
“誓言”
2016年8月25日,刘悦第一次到大坪医院就诊。
在这里,刘悦第一次见到了聂鑫。
“聂大夫,不少医院都以手术治疗风险太大为由拒绝了我,我……真不知道该怎么办!”刘悦有些哽咽。
“别担心,我们先替你做前期检测以确诊病因!”聂鑫温和地说。
经过CT、核磁共振、血管造影和穿刺活检等一系列检查后,刘悦的检查结果出来了。
看到检查结果,聂鑫不禁吃了一惊——刘悦颈部右侧,长了一个直径近7cm的巨型混合肿瘤。
“这种巨型颈部肿瘤十分罕见,加之它生长的位置牵连着颈部神经、颈动脉、颈椎等重要器官和组织,通过传统手术治愈的可能性很小。”聂鑫盯着检查结果,眉头紧蹙。
凭借十余年的临床经验,聂鑫预感到这次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将超出想象。
“采用传统方式对刘悦进行手术治疗,哪怕出现一丁点误差,也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。”聂鑫说。
面对如此风险,手术做还是不做?
在回答这个问题前,聂鑫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。
1996年,刚从第四军医大学五年制本科口腔专业毕业的聂鑫,主动申请到最基层的地方服务——一个位于秦岭山脉偏僻的部队卫生所。
彼时,因为当地医疗资源稀缺,不少疾病尚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。
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,让身为军医的聂鑫深感愧疚。
从那时起,聂鑫为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:每一次接诊,都要让患者得到及时而准确的治疗。
上一篇:莱奥外科诊所和医疗中心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