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理论与实践》
◎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
22日午后,突然传来消息,一代医界传奇、“中国肝胆外科之父”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于13时02分病逝,享年99岁。
图片来源:人民海军供图
科技日报记者曾面对面采访过吴孟超院士。7年前的那天下午,在等了一个半小时后,记者终于见到了当时已经92岁高龄的吴孟超。他并不是没有时间观念,他的秘书偷偷地说:“吴老一到病房就走不出来了,他愿意待在那里。”
记者也曾前往海军军医大学采访过吴老的亲人和学生,在他们的心中,身高只有1米62的吴孟超,绝对是一个世界的巨人!
吴孟超曾说,“只要我活一天,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”。然而今天,他带着对中国肝脏外科事业的眷恋,带着将中国“肝癌大国”的帽子扔进太平洋的梦想,永远地离开了我们。
“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:回国、参军、入党”
在一段珍贵的视频中,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——“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:回国、参军、入党。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,我也许会很有钱,但不会有我的事业;如果不在人民军队,我可能是个医生,但不会有我的今天;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,我可能会做个好人,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。”
这大概是吴孟超对自己最好的总结。
1922年夏天,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。因为家境贫寒,在他3岁时,父亲就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。5岁那年,吴孟超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。很快,小孟超就帮着家里舂米、割橡胶了。
上世纪60年代,吴孟超在制作肝脏血管铸型标本。图源:新华社
“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,再穷也要让我认字、读书。”于是,上午割胶、下午上学,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。吴孟超读书刻苦、用功,成绩总是数一数二。而正是那段时间割胶,他把割胶刀玩得飞舞。
喜好诙谐的吴孟超当时曾对科技日报记者说,这就是最早的“手术训练”。
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吴孟超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。初中毕业时,身为班长的他和同学们商量,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,得到一致同意。不久,他们竟然收到了朱德、毛泽东发来的感谢电。那封感谢电像烧红的烙铁一样,深深地印在了吴孟超心里,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。
回国到延安找共产党,上前线去抗日!这是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。1940年春天,吴孟超约好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。他们一路车船颠簸,经新加坡、过越南,自昆明入境。
到云南后,由于战争封锁,一时到不了延安,吴孟超只好在昆明继续求学读书。1943年秋天,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,成为“中国外科之父”裘法祖的学生。
吴孟超至今记得1949年上海解放时的情景。那天,天刚蒙蒙亮,他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,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,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,没有半点嘈杂和喧闹。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、秋毫无犯的军队深深地震撼了。早就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他,此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: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,跟党走。
1956年,吴孟超的夙愿终于实现。这年3月,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5月,如愿参军入伍。
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
跟党走,就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为民造福!
吴孟超曾经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医院院长,也可能是全世界活跃在手术台前时间最长的外科医生。
2017年8月,他96岁生日前一周,还守在手术台上4个小时,为病人切下10公分大的中肝叶肿瘤。如今虽已光荣退休,但他仍然不舍得放下手术刀,一如既往地下临床进病房,一有空就研阅最新的学术文献资料。他说:“中国‘肝癌大国'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,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!”
吴孟超(左三)带领医护人员查房(2011年4月14日摄)。图源: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
上一篇:【最新】缅怀致敬“中国肝胆外科之父”吴孟超
下一篇:没有了